2023-08-31 14:00:15 来源 : 中国食品报
本报记者 李军华 通讯员 陈宇恒 邱盼攀
在红军岭脚下,在石梁飞瀑旁,在小巷幽深处,在李白的诗中……仿佛看到了天台制酒历史的渊源,看到许多手艺人对于传统酿酒技艺的执着坚守。所谓匠人,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所谓传承,既要秉承初心,又要改进发展。
【资料图】
浙江省台州市民间酿制白酒历史比较悠久,特别是在一些山区,“土烧酒”酿造技术也较为纯熟,单单天台的白酒小作坊年产量就有4万斤左右,有稳定的需求。但此前,白酒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限制类,所以白酒小作坊一直处于非法经营的状态,是监管部门的打击对象。
缘起幼年,酿酒之路坎坷不断
赵智委是天台老赵酒坊的创始人,不善言辞,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只有在聊到白酒时,眼里才散发出光芒,侃侃而谈。上世纪六十年代,年少的赵智委跟在父亲身边学起了酿酒。最初,他只是给父亲打打下手,闻着酒香,看着酒噗噗冒着泡,拿着小棒子有模有样的学着搅拌,感受着酿酒的乐趣,就这样在酒缸子旁边慢慢长大。
“其实我也不是一直从事白酒酿造,早些年时酿酒属于管制商品,我们也没有把它作为谋生手段,我卖过饲料、养过猪……闲暇时光我还钻研过怎么做酱油,虽然最后失败了。我这辈子弯弯绕绕的总也是离不开和食品相关行当。”老赵抬起头笑了一下接着说:“当时我们一家还住在老屋里,想起小时候后酿酒的酒香,我总也忍不住做个几坛子酒,邀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品尝。不知不觉名气也做大了,一些朋友主动找上我,想让我替他代加工,但碍于当时的行业限制,我也是犹豫不决。”
严把品质,市场口碑赢得信任
2006年,老赵尝试在家里酿制白酒,用小小的煤炉蒸三四百斤的原料。虽然条件艰苦,但在白酒原料及制作工序上,老赵从未含糊。首先是选料,老赵酒坊采用糯米、大黄米、荞麦、高粱、青稞等多种粮食。采购每一样原料,老赵都要亲自参与,通过观色、尝味,确保来料安全、品质上乘。
踩曲、保温、发酵……老赵在每次白酒的酿制过程中就像是一名初学者一样一丝不苟,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挂曲的房子要避光、通风,这样整个制曲过程才基本完成。蒸米、发酵,主料我一般选择当季的东北五常糯米。泡米的时间通常在十二个小时以上,蒸米时手感有弹性,才算蒸透。然后入缸发酵,过滤,灭菌,储存。”老赵用心地把他的经验和他的女儿分享着。
“20多年了,靠着父亲的好手艺,始终坚持零添加的初心,我们家的酒才能有好销路,老客户或者慕名而来的客户上门买酒也非常多。”老赵的女儿赵丽红说。
迎来转机,政策落地开辟道路
2019年像老赵这样有着制酒技艺的酿酒人迎来春天。台州市颁布政策开始允许白酒小作坊办理食品生产经营登记证。当年4月,天台县老赵酒坊成功通过市、县两级验收,成为台州市较早合法经营的白酒小作坊。“政策放开后,我们立马主动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整改,希望早点持证合法经营。”赵丽红说:“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登记证后,我开始亲自设计产品包装,定广告语等,小作坊也要拥有自己的产品品牌。我们8年陈酿的500毫升的白酒售价定到了368元,目前还是很畅销的。”
随后,赵丽红还对市场监管部门表达了感谢,她表示,目前很有压力,但承诺一定担当起该有的责任,将分享白酒小作坊规范化建设经验,带动县域白酒小作坊一起提高白酒制作工艺,提升白酒品质,让天台白酒走出天台。
如今,白酒小作坊的合规经营也带来了辐射效果,“天台12家规范生产的白酒小作坊,每家年均产值45万元左右。”天台县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科科长庞华强说:“据估算,每家白酒小作坊还辐射带动作坊周边酿酒原材料糯米、高粱种植35余亩,带动相关从业农民人均年增收约7000元,可以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转型升级,品牌标准助力未来
“酒企一般以工业化的量产为主,我觉得的小作坊可以以特色酒、订制酒立足市场。每年到我家定制特色酒的客户很多,加入红枣、枸杞、莲子等等,根据客户的要求酿制。”赵丽红说:“订制酒是该酒坊很大一块业务量,也吸引了很多企业客户上门定制招待用酒。”
自从老赵女儿接手自家生意后,就一直想拓宽销路,加大销量。她不仅仅从白酒品种上下功夫,还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对整个车间从人员进场更衣到产品灌装储存的全流程进行了改造提升,顺利打造成为天台县的白酒5S阳光小作坊,并于2019年获批成为浙江省“名特优”作坊。
假如当年没有赵老爷子立军令状办下台州市早期的白酒小作坊,没有赵老爷子几十年如一日扫地僧般对白酒酿造的执迷,没有赵丽红创新性地推出订制白酒拓宽销路唱响品牌,那么,历史悠久的天台民间酒文化将会暗淡许多。
民间酿酒手艺人不懈努力、推陈创新,像一坛坛陈年佳酿,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香味。一坛好酒需要数代坚守付出,赵家三代人用一辈子的时间从事酿酒事业,并在当下标准、质量、数字、检测、品牌等多元素加持下,将续写当今白酒小作坊行业更多动人故事。
初审:李松 责任编辑:赵钰 审核:王金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