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1 23:50:55 来源 : 听说吧心理咨询
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只会说事情,但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是快乐、悲伤,似乎都没有任何反应、反馈;有些人的情绪更多是负面的,常常会因各种细节、小事而过于忧愁或敌意;有些人的情感反应很奇怪,不合时宜却不自知。
▼ 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心理咨询师徐文娇老师解读
其实,我们的感受是一步步发展的,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会有快乐、悲伤、恐惧和焦虑等情绪,会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父母或抚养者是第一个看到我们情绪的人,他们的回应、反馈将影响我们进一步的情感表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有些抚养者无法接受或承受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有情绪时,第一反应是否定、忽视,忙于他们自己的事情,或责备孩子那么小哪会有什么感受。于是,我们也觉得自己那些情绪是不好的、不正常的,是需要被压抑、被否定的,慢慢地学会压抑、否定自己的感受。
尤其是0-3岁的婴儿,被忽略情绪是一件对他们来说非常恐怖、可怕的事情,不被看见、听见,就没有存在感。而存在感,必须在早期母婴依恋关系中产生。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虚无的。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傻掉了,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如果婴儿常常饿得哇哇大哭,妈妈却没有反应,婴儿就感觉自己会被饿死,妈妈是不存在的。
当婴儿慢慢长大,他们就开始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言语或肢体或行为。
比如,幼儿在跟妈妈说自己的一个发现,妈妈没有听到或听到后未回应,幼儿会更大声叫嚷,或采用更强烈的肢体语言、行为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让妈妈“看到”、“听到”。
妈妈们在跟孩子互动时,往往采用自己比较习惯的方式,妈妈的回应影响着孩子情绪感受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孩子一生的情感模式。
第一种方式是无关反应
比如,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一只狗耶,好可爱的!”有的妈妈会充满怒气地说:“你作业写了没?”
孩子说:“妈妈,XX约我出去玩呢!”,有的妈妈会火冒三丈,训斥道:“你怎么又玩手机,成天就知道玩手机,不知道出去跟朋友玩。天天催你出去玩,你就是不肯!balabala”。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对话就难以进行下去,孩子内心也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而且,长大后,在与其他人的沟通中,也常常觉得难以理解、恰当回应他人,“词不达意”,被挫败后,很多人只好选择忍住不说、不表达,封闭在自己的世界。
第二种方式是情感逆转
孩子很喜悦地跟妈妈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妈妈紧张、厌恶地回应:“千万不要碰啊,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
孩子兴奋得意地说“妈妈,XX约我出去玩呢!”
妈妈紧张、烦恼地回应:“天气这么热,出去干嘛”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会感觉到本来很好的情绪传递出去了,却被活生生地拧成坏的情绪压回来,内心产生一些莫名愤怒,却又觉得妈妈说的“言之有理”,这个愤怒只能压在心里或通过其他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第三种就是不回应
有些妈妈更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内心都还是一个需要被爱、被支持的孩子,渴望被家人、丈夫关爱,被困于抑郁、夫妻关系不和等等。当孩子需要情感支持时,妈妈没有回应,就会让人感到很绝望,很无力,如同我们在噩梦中看见自己掉坑里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险,呼喊“妈妈”,却未得到任何回应,我会感觉“即使我要死了,妈妈都不会来救我了”。
如果妈妈感觉自己此时没有力量去给予孩子情感支持,想暂时待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回应孩子,可以坦诚跟孩子说,“我知道你想跟妈妈互动,但由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妈妈想自己待一会,这不是你的错。半个小时后妈妈再陪伴你好吗?”
第四种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孩子开心地跟妈妈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妈妈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这就是看到他的情感,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情感就相互流通了,彼此都会很舒服,少了阻碍、挫败。
孩子也会从妈妈的回应中明白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是可以表达的。如此,孩子就愿意更多的表达和肯定自己。
当孩子出现这些情绪时,抚养者要做的是对孩子的情绪进行恰当的回应,而不是要改变情境或是事实。抚养者在花心思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回应的同时,也是与孩子的内在建立亲密情感联结的过程,让孩子感受到“我无论遇到什么,我的妈妈都跟我在一起,理解我,支持我”。
这样孩子长大后能够从内在发展出一种能力——自我认知良好,感觉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即使遇到困难,情绪调节也比较容易,他的内部会产生一种信念:在困难面前能面对、能顺应、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也乐于接受帮助,人际关系良好。
徐文娇
·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沙盘游戏咨询师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会员
·广东省心理学学会会员
·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会员
·广东省妇联“维权服务站”心理顾问
标签: